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所涉及的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类型丰富,要求展现的成果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和可视化展示界面,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手段很难达到。介绍了贵州省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中,运用大数据云技术搭建水利大数据中心,构建水利防汛抗旱“一张图”的框架,使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设的带动下,结合贵州省抢抓“云上贵州”和大数据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贵州省水利厅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以大数据、云计算、水文模拟等高新技术为手段,积极推进全省的水利信息化工作,2015年完成了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采用云平台初步构建了水利防汛抗旱“一张图”的框架,努力提升指挥调度决策能力。
贵州省水利厅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与防汛密切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有防汛指挥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文中小河流监测系统及水资源监控系统等,目前各个业务系统多由各个业务部门自主牵头建设,系统以“纵向建设”为主,缺少“横向协同”,“条强块弱”的现象严重,信息资源由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难以统一管理和利用,阻碍了贵州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和业务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的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撑平台亟需升级改造。同时,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其数据来源广,分别有水雨情数据、工情数据、气象数据、水利普查数据、山洪灾害数据、基础资料、测量数据、外系统成果数据等;数据类型丰富,即有结构化数据,同时又有文档、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及计算量大,系统需要对全省范围进行大中型水库、重点小一型水库、重点防洪城镇进行洪水分析;实时性要求高,系统要在三维地图平台上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展示和联动交互查询,并要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和图形化展示界面。面对这样的形势,在本次升级改造中,传统的信息化手段已难彻底解决以上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只有运用大数据云技术才可以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充分发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提升数据价值,使指挥系统能够为防洪抗旱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所谓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来自维基百科),具有数据采集、存储、计算量大,数据增长和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数据种类和来源多样化,以及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等4V(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特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数据完全契合这些特征。
本次升级改造主要以《贵州省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总体构架为基础,应用大数据思想,充分利用云计算、水文模拟等高新技术和手段,加大信息采集覆盖面,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实时监测和对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洪水分析预报,迅速、准确、直观地知晓洪水风险发生地点、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打造高水平的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撑平台。
升级改造后的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撑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可以看到,本次升级改造以信息资源整合为核心任务,致力于运用大数据云技术搭建水利大数据中心。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根本出发点,整合重构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数据集中采集、集中存储、集中管理、集中使用,一体化地解决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达到“一处收集、一处更新、多处使用”的效果。数据的收集、处理、应用情况包括:
1)以高精度的卫星影像图为基础,建立了全省范围的电子沙盘场景,接入了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山洪灾害系统、中小河流系统、气象系统的海量数据,并借助“云上贵州”和大数据建设的东风,创造性的接入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预报成果。系统后台收集整理了包括中国、欧洲、日本、美国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海量公共数据,例如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卫星遥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多元数据仓库,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抽取加工,利用云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未来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全省网格化的降雨、气温、湿度等数值预报,开展水库和小流域的洪水预报、预警、调度,大大提高洪水预报预见期和覆盖范围。
2)利用水利普查、工程设计资料、《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手册》、水文洪水预报系统等,通过建立气象预报、洪水计算及模拟的专业模型库,将天气预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 报、设计洪水分析、实时洪水预报及DEM地形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图形化展示洪水演进和淹没过程。
3)对社会经济、水利普查、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防洪风险图及各类防汛抗旱工程、物资、预案等基础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结合社会经济数据、防汛预案内容,确定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通过预先建立的与指挥机构、抢险队伍、物资、工程的内在关联,实现预警、响应、处置的三级联动。